六十五载论今昔:新思潮城镇化下的中国建筑学会
2019-01-02 10:44:15
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学会顺利完成了初创的各项工作,在创立之初就具有一个较高的平台,奠定了未来的发展基础。
经始期(1956-1966年):这一时期的大事件是1959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“住宅与建筑艺术座谈会”。会上结合建国10年来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,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建筑创作问题,时任建筑工程部部长刘秀峰作了题为《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》的发言。这次座谈会指出了当时建筑创作的方向,在全国建筑界引起了巨大反响,也是中国建筑学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的重要标志。
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学会有了一定的发展,为建国初我国的建设和建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之后由于政治原因,在1967-1976年中国建筑学会进入了停滞期。
恢复及大发展时期(1977-1999年):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建筑学会的各项工作得到恢复,进入了大发展时期。1980年2月,建筑学会创办了《建筑结构学报》杂志。当时国家亟需大量建设,当务之急是尽快解决大规模建设中的技术人员、施工人员的人才短缺、技能不足等问题。对此,建筑学会又于1981年7月创刊了《建筑知识》杂志,在当时发行量达到30万册。
同时,中国建筑学会开始在国内举办大型的国际学术活动。1981年10月,阿卡·汗建筑奖委员会在北京举办的第6次学术研讨会,主题为“变化中的农村居住建设”,是历史上首次在我国举办的建筑学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。此后学会陆续多次在国内主办了重要的国际型会议。1999年6月,学会在北京承办了国际建筑师协会(UIA) 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及第21次国际建协代表会议,发表了《北京宪章》,会议规模空前、影响巨大,被国际建协誉为世界建筑师大会中最为成功的一次。
此外,在奖项设置方面,中国建筑学会于1992年5月设立了“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”。第一届评奖是建国以来首次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全面回顾与评价,在我国当代建筑史中地位超然。
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学会通过自身的大发展,积极投入到国家的快速建设中,并在国际交流、学术活动、奖项设立等各方面探索出了相对完备的发展道路。
拓展及深化时期(2000年至今):2000年以后,中国建筑学会进入拓展深化时期。2000年,原建设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共同创立了中国建筑界的最高奖项——“梁思成建筑奖”。
2006年9月,学会在北京承办了“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暨亚洲建协第27届理事会”,作为亚洲建协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次重要会议,对于宣传中国的建设成就,扩大和提高中国建筑界在国际建筑舞台上的影响和地位,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2012年1月5日,中国建筑学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“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”座谈会,同年3月召开“全国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议”,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文化自觉、文化自强、走文化强国道路的要求。
上述学会一系列历史性大事件,体现了中国建筑学会发展的大势,也彰显出中国建筑学会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密切关系。
